中國網4月11日訊 由濟寧市博物館和石嘴山市博物館聯合舉辦的“千古文明——賀蘭山巖畫專題展”在濟寧市博物館(文化中心館)大廳拉開序幕。濟寧市普育回民小學學生有幸參加了開幕式,不僅拓印巖畫,而且觀看了展出的80多件巖畫實物、拓片和照片。這些文物生動再現了先民的生活場景和情感需求,是古代賀蘭山區多民族從“各美其美、美美與共”到“多元一體、休戚與共”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原始物證,為小觀眾打開了了解西北游牧民族的窗口。
同學們在羊、牛、鹿三塊石頭前站立,聽來自石嘴山博物館的老師講,“這是來自賀蘭山的石頭,距今有5000多年了”。他們撫摸著石塊上的圖案,仿佛傾聽著遠古的語言。老師示范如何拓印巖畫。
同學們看得仔細,做得認真。步驟有條不紊。先觀察巖畫的位置;再噴水時,距離遠點兒,噴出霧狀;鬃刷和拓包錘打得要均勻。拓片越來越好了,同學們臉上洋溢著成就感。最后,拓好的作品,蓋上紅色的印章,每人手持一幅,在展廳前拍照,展示自己的收獲。
展廳分為“遠古足跡”、“巖畫是文字和歷史”、“無聲的語言”三個板塊,每個版塊的作品都來自寧夏石嘴山博物館。大屏幕上循環播放著賀蘭山巖畫的紀錄片。同學們站在展廳的墻壁下,凝望著墻上巖畫的拓片,細細品味每一幅作品,想象著遠古先民的足跡?!皻q月失語,為石能言”。一幅幅羊馬鹿等動物的畫像,從遙遠的賀蘭山走來,從千年的巖石上走來,訴說著巖畫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內涵。
一個同學在展廳里大聲朗讀起“專題展”的說明文字,從前言讀到結語,聲音清晰又洪亮,仿佛在與歷史對話。同學們徜徉在“千古文明——賀蘭山巖畫專題展”中,感悟先民的生活、想象和愿望,欣賞著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藝術畫卷。
這次活動是學校本學期“認識非遺傳承,筑夢工匠精神”綜合實踐的一項基本內容,是一場生動活潑的社會實踐課。走進博物館,體驗巖畫拓印,增強了同學們的歷史感和愛國心。(李慧慧)